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9 20:01:481、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2、课程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答、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面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3、课程的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按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第二、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第三、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是。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态度与能力。 第四、根据课程的制订者,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4、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5、最早出现 课程 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年拉尔夫。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他认为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因此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称为 目标模式 。6、现代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生性的知识,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程。具体有分三个流派,即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2017年解放军文职考试--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6-06-28 10:51:41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从我国古代的课程 六艺 以及西方中世纪的课程 七艺 来看,人们把课程视作教学科目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而最早采用 课程 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问题。(二)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杜威认为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也就是说,课程是 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15 15:57:30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2.学科知识水平课程内容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察。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1、 代表人物:布鲁纳和施瓦布2、 基本观点(1)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4) 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5)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3、评价: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不足之处在于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二)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也称经验主义课程理论1、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等;2、 基本观点:(1)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2) 学校课程应以学生兴趣或生活为基础;(3) 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4) 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3、评价:学生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不足之处在于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1、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Brameld,美国)、弗莱雷(P.Freire,巴西)等;2、 基本观点(1) 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2) 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3) 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4) 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5) 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3、 评价:积极方面: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不足之处: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课堂练习我国中小学设立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 )A 课程制定者 B 课程任务C 课程目标 D 课程内容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孔子将 礼、乐、射、御、书、数 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____的雏形。(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学生的发展没有关系。( )(判断题)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课程-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8 20:26:24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所谓课程,即 课业及其进程 。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科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一)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 三基 (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二)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3点)(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2.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3.课程目标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4.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二)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1.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②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泰勒介绍的一种可行的分类是:①健康;②家庭;③娱乐;④职业;⑤宗教;⑥消费;⑦公民。3.对学科的研究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第三节 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二)设计的意义(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2)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1)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2)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①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②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③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①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②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相应的审美能力;④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科目的设置大致包括六类:一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科目;三是社会基础知识科目;四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五是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六是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我国学校一般均为秋季招生,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期之间有寒假或暑假。2.教学大纲(1)教学大纲的概念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教学大纲的构成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正文部分。3.教科书设计(1)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2)教科书的编排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3)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