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英国文学史,英语专业学生必备-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1 16:17:42英国文学史,英语专业学生必备英语文学(English literature)指英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作者不一定是来自英格兰。如约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rad )是波兰人,罗伯特 彭斯(Robert Burns )是苏格兰人。詹姆斯 乔伊斯( James Joyce )来自爱尔兰,爱伦 坡(Edgar Allan Poe)来自美国,萨尔曼 鲁西迪(Salman Rushdie)来自印度等。在学术界, 英语文学 经常都在致力于 英语研究 的部门或项目中进行分析与批评。原因在于英格兰的前殖民地都发展出了自己的英语文学,这些地方所使用的英语互相也有区别。所以英语文学随著英语在世界上的变化而发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分支。古代文学威尔士和罗马时期留下来的遗产,几乎被低地日耳曼民族(随后是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彻底摧毁,所以直到中世纪早期才出现第一批英语文学。当时使用的语言是各种盎格鲁萨克逊方言,其中得到普遍承认的最早的 英语 文本是卡德蒙的赞美诗(C aelig;dmon"s hymn)。早期不列颠文化中,口头传唱的传统非常盛行,大多数文学作品写出来就是为表演用的。史诗很受欢迎,但是只有一首《贝奥武夫》(Beowulf)流传到了后世,现在已经视作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民族史诗。现存的手稿中,很多盎格鲁萨克逊语诗句可能是从大陆上的早期维京或日耳曼战争诗歌 弱化 改编而来,不过当时的那些方言却和今天的挪威语甚至冰岛语非常相近。这类诗歌传入英格兰时,仍然是遵循口头继承的传统,辅音押头韵的大量存在也帮助了盎格鲁萨克逊民族记忆这些诗歌。这种韵律是日耳曼语族的一个特点,不同于罗曼语族的元音押尾韵。但当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Canterbury)和其门徒建立早期的基督教修道院时,书面文学才正式登场;而且很可能为了照顾基督教读者而对这些文学进行了改编。抛开比较原始的诗句外,维京战争诗歌仍然充满了血腥和仇恨,诗中频繁的押韵描绘出在阴霾的天空下刀光剑影的画面,总是留给读者一种危险就在眼前的感觉。没有事物能够永垂不朽,贝奥武甫罄尽一生与怪兽战斗,但最终死在它手中。这种世事无常、繁花开尽终有时的悲哀渗透进了基督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文学未来的发展。例如,何处是(ubi sunt)的主题反复出现在《哈姆雷特》中,很多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诗歌更是极其明显。除去复辟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相对轻松乐观外,忧郁与焦虑的主题受到英语作家广泛的偏爱,从哥特小说、前浪漫主义一直到近代浪漫主义的诞生都弥漫著这种情绪。另外古代英语诗歌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宗教诗和世俗诗。中世纪文学威廉一世1066年征服英格兰后,也带来了诺曼语(Norman),不过古英语诗歌仍然继续传播,古英语也仍在广泛使用。13世纪早期英格兰独立后,英语才真正开始转变。随著诺曼人进入主流文化,法语也渗入社会下层,改变了很多古英语的语法和词汇。虽然英语并没有转变成罗曼语言,不过乔叟的英语比之前一个世纪的英语要贴近今日很多。一般英语使用者读乔叟的作品(中古英语)是有困难的,但仍能领会大意;读《贝奥武夫》就必须要用近现代译本了。中世纪末期(1200-1500),骑士爱情的主题进入英格兰,作家们开始书写浪漫作品,形式有韵文或散文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亚瑟王的故事。诗歌《高文与绿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就包含了当时文学的很多重要特征:亚瑟王时期的背景、侠义骑士的行为举止和宗教寓意等。此时期的英语戏剧非常宗教化。城镇中上演神秘剧(mystery plays)庆祝主要的宗教节日,相对不太正式的面具哑剧(Mummers play)也传达著基督教的思想。英格兰文学史上第一位大作家是杰弗瑞 乔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他使用中古英语写作,最著名的作品为《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是一群去坎特伯雷(Canterbury)的朝圣者在旅途中各自讲述的故事,敍述形式迥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因此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故事的内容也是形形色色。虽然乔叟是英语作家,他也受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启发,特别是意大利。《坎特伯雷故事集》深受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十日谈》(Decameron)的影响。文艺复兴已经逐渐向不列颠传来。文艺复兴1476年印刷家威廉 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将印刷机引入英格兰后,白话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宗教改革带来了白话文的礼拜仪式,最终产生了《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对英语文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英语文学的文艺复兴一直延伸至17世纪中叶查理二世复辟为止,在戏剧、诗歌等方面产生了莎士比亚、马洛、斯宾塞、琼森等一批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伊丽莎白时期伊丽莎白时期(伊丽莎白一世于1558年至1603年在位)的英格兰社会从几近分裂的混乱状态逐渐发展到富有强大,因此称作英格兰历史上的 黄金时代 。英语文学也是盛极一时,尤其是在戏剧方面。◆戏剧意大利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开始与传统的中世纪神秘剧渐行渐远。意大利剧作家尤其对塞内卡(Seneca)感兴趣,他是古罗马时代有名的悲剧作家和哲学家,是尼禄和普劳图斯的导师。不过,意大利悲剧有一点和塞内卡的理论不同:允许在舞台上展现血腥与暴力;在塞内卡的戏剧中此类场景都是通过角色敍述出来的。英格兰的剧作家对意大利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一大群意大利演员在伦敦定居下来。乔凡尼 傅罗瑞(Giovanni Florio)将很多意大利词汇和意大利文化介绍进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动荡不安,意大利多起政治暗杀使民众对教廷的恐惧有增无减。所以,将这种暴力呈现在舞台上,对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格兰观众来讲更有感情净化宣洩的作用。威廉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便出现在这个时期。他借鉴早期伊丽莎白戏剧的传统,创作出了至今仍没有其他英语戏剧能够超越的钜作。虽然他作为诗人和剧作家出名,但本身并不是从事文学职业,可能接受的正式教育也不多。当时律师、贵族等 大学才子 (university wits)垄断了英语舞台,他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但极有天赋,多才多艺。莎士比亚在成为诗人之前也做过演员,在戏剧之外的工作也让他有很强的优势。他的作品很少单调,因为面对的观众群很广,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东西。虽然很多戏剧都比较成功,但他在晚期(詹姆士一世统治早期)才写出自己最高峰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King Lear)、《马克白》(Macbeth)、《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暴风雨》(The Tempest)等。莎士比亚的词汇量大得惊人,后世的英国作者们都多多少少受到他艺术上或语言上的影响。伊丽莎白戏剧领域其他著名人物有克利斯托弗 马洛(1564-1593;Christopher Marlowe)、托马斯 德克(Thomas Dekker)、约翰 弗莱彻(John Fletcher)和弗朗西斯 博蒙(Francis Beaumont)等。20世纪小说家和评论家安东尼 伯吉斯认为,如果马洛不是29岁时在酒馆斗殴中被捅死,凭藉他的才华能够与莎士比亚一争高下。马洛只比莎士比亚晚几个星期出生,因此应该对他非常熟悉。但马洛的戏剧主题不同,著重强调文艺复兴文人的道德问题。他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新事物既着迷又恐惧。戏剧《浮士德博士》(Doctor Faustus)中借鉴了德国的传说,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和魔法师浮士德博士为渴求科技与魔鬼定下契约的故事。马洛本人的生活非常放浪,不过很多人怀疑这只是掩盖,他其实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密探;他的死是王室的敌人预先策划的。马洛作品使无韵体诗文更加完善,将活力和宏伟加入其中,夸张法也是他常用的手段之一。博蒙特和弗莱彻虽没有马洛出名,但在当时也受欢迎。学界普遍认为他们帮助了莎士比亚完成了一些巅峰时期的作品。 城市喜剧 的形式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发展。◆诗歌16世纪末期,英语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复杂精美,有海量对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引用典故。这段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包括斯宾塞(Edmund Spenser)和菲利普 锡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斯宾塞的名作有《仙后》(The Faerie Queene),由于他的诗韵律精美,也被称为 诗人中的诗人 。除戏剧外,莎士比亚也通过改编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的模式创造出英语的十四行诗(Shakespearean sonnet)。十四行诗由外交官和诗人托马斯 怀亚特在16世纪早期引入英国。随著印刷文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用于谱曲的诗歌也流行起来。詹姆士一世时期詹姆士一世于1603年至1625年在位,这段期间内英国的建筑、艺术、文学都独具特色。◆诗歌除去莎士比亚外,17世纪早期的主要诗人包括约翰 邓恩(John Donne)和其他玄学派诗人。受到欧陆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同时选用基督教神秘主义和情色主题,玄学诗歌运用指南针、蚊子等新奇的或 没有诗感 的物体来达到惊奇的效果。诗中体现出来的恐惧和焦虑也象征著近代地理科学发现对传统思想的冲击。邓恩的代表集是《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他的诗体现出来的内容和感受非常现实,并没有太强的诗化色彩。◆戏剧如上所述,莎士比亚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都是在此时期完成。他死后,诗人和剧作家本 琼森(Ben Jonson)在这个时代最为著名。不过,琼森的审美观事倾向于中世纪的,而不是都铎王朝。他笔下的角色都遵循着旧时的 体液理论 。琼森强调四元素的不同造成了人的行为差异,创造出已经有些陈词滥调的形象;而莎士比亚早已转向了近代心理学。但琼森对文体的掌握得心应手,也是个出色的讽刺大师。他写的《狐坡尼》(Volpone)就讲述了一群骗子被另一个骗子高手戏耍的故事,表达了善恶有报的主题。其他与琼森风格相近的作家有博蒙和弗莱彻(Beaumont and Fletcher)。他们两人合作也创作出精彩的喜剧《烧火杵之王》(The Knight of the Burning Pestle),对新生的中产阶级和暴发户进行了讽刺。两个人作品的主要价值之一在于,他们描绘了封建制度和骑士精神早已经变成了势利的象征,而新兴的社会阶层正在逐渐升起。这个时期内, 复仇戏剧 (revenge play)也很流行,主要人物是约翰 韦伯斯特(John Webster)和托马斯 基德(Thomas Kyd)。乔治 查普曼(George Chapman)也写了两篇复仇悲剧,但他主要的贡献是翻译了《荷马史诗》。译本对其后所有的英语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的济慈(John Keats)也是受到了荷马史诗的启发才写出了很多著名的诗篇)。◆散文詹姆士一世的英皇钦定本《圣经》是当时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翻译工程之一,1604年开始,1611年结束。从威廉 丁道尔开始,一直有人致力于将《圣经》翻译为英文,发展到这时达到了顶峰。英皇钦定本成为英国国教(圣公会)的标准版本,也是英语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詹姆士一世亲自领导这个项目,监督下属的四十七位学者。1970年后完成了一部更准确的译本,其后也出现很多版本;不过相比较而言詹姆士一世的诗句最为出色,格律模仿了希伯来语原文的韵文。培根是这时期另一位散文家,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有文笔优美的《散文集》。查理一世时期查理一世于1625年至1649年在位,期间国王和议会冲突不断,最终爆发英国内战。保王党诗人(Cavalier poets)的作品是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文学。这些诗人是在英国内战中支持查理一世的一派,包括琼森等。共和与护国政体时期1649年至1660年为共和时期(the Commenwealth),中间(1653年-1659年)则穿插著护国政体时期(the Protectorate)。这段时间清教统治者严禁公开的戏剧表演,给英语戏剧的发展造成沉重打击。约翰 弥尔顿在这个时期很活跃,著名散文有《论岀版自由》等。玄学诗人安德鲁 马维尔在这段动荡的时期内也很有名。日记作家约翰 伊夫林和萨缪尔 佩皮斯也描绘出了当时的文化与社会景观。新古典主义文学英语文学的新古典主义时期,从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起,到1798年浪漫主义宣言《抒情民谣集》岀现结束。18世纪的英格兰受到法国起源的启蒙运动影响,称作 启蒙时代 或 理性时代 。诗歌风格非常古典;现实风格的小说十分流行;哥特式小说也很有市场;到18世纪末时,感伤主义小说也逐渐兴起,最终由浪漫主义取代继承。复辟时期查理二世于1660年(实际)至1685年在位(复辟时期则一般延伸至1689年)。其间诗歌、戏剧、散文等体裁的分段时间并不相同,但大体都于17世纪末期结束。◆戏剧允许剧院重新开张后,出现了 复辟喜剧 形式,对新贵族和崛起的资产阶级进行讽刺。前一代人的社会动荡不安,随之引发社会人群大规模的阶层流动,这些都为 礼俗喜剧 (comedy of manners,也译作世态喜剧、社会风情喜剧等)提供了素材。第一位职业女性英语小说家、剧作家阿芙拉 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爱尔兰岀生的威廉 康格里夫也是复辟喜剧最有名的剧作家之一。◆散文、小说约翰 本仁创作了英语文学中最著名的宗教寓言故事《天路历程》,风格借鉴自英文《圣经》,笔法具体详细又十分生动,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也能够阅读。全篇贯穿著 生命即旅程 的主题。◆诗歌约翰 弥尔顿在1667年出版经典的宗教史诗《失乐园》,在强调自由意志和选择的基调上讲述了圣经中人类堕落的故事;除此之外还著有《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约翰 德莱顿也是有名的诗人、文学批评家和剧作家。他最高成就在讽刺诗方面,押韵偶句也十分出色。他的诗歌被蒲柏和约翰逊等人借鉴,在18世纪的影响很大。奥古斯都时期在当代文学批评界的时间划分中,英语文学的奥古斯都时期(Augustan Age)大体岀现在1700年至1760年左右(有人认为可以延伸到1789年),其间在位的君主有安妮女王、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或加上乔治三世)。这段时期英语小说迅猛成长,讽刺文学遍地开花,戏剧从偏重于政治转向通俗的情节剧。当时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重商主义成为一门正式的价值体系,贸易经济深入人心,哲学上经验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诗歌不少诗人很大程度上受到古拉丁文学的启发,体裁极为正式,在亚历山大 蒲柏的作品中能清晰体现岀来。蒲柏本人坚定支持新古典主义的发展,他认为当时社会的现存体制已经很理想,但也非对道德、文化的急速沦丧视而不见。他的代表作有《秀发劫》(或《夺发记》)、《论人》、《论批评》和《笨伯咏》等,也翻译了《奥德赛》和《伊利亚特》。托马斯 格雷1751年写成《墓园挽歌》(或《乡村墓园挽歌》、《挽歌辞》等)是英语文学中最著名的挽歌之一。格雷写作十分谨慎、极为斟酌用词,注重形式和诗句的完美。诗歌外观精美,诗意复杂间接,人工雕琢的迹象十分明显。当时很多人都属于这一派,称作墓园诗人(有时候也叫 前浪漫主义诗人 ),抒发著忧郁的情绪和对自然的热爱。◆小说英语小说直到18世纪才开始广泛流行。到18世纪中叶时,经过知名作者的努力,小说形式已经完全巩固了地位。丹尼尔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在当时非常流行。鲁滨逊象征著当时英国社会典型的中产阶级形象:大英帝国的建设者,先锋殖民者,辛勤劳动和清教坚忍性格的化身。乔纳森 斯威夫特的经典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出版于1726年,其中的 小人国 也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但原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讽刺当时英国社会和政府中各种荒诞可笑的现象,小说中其他三个国家,尤其是 天空之城 犀利揭露了人类社会的弊病和恶习。亨利 菲尔丁的《汤姆 琼斯》完成于1749年,对人性善恶有深刻的描绘。菲尔丁认为,小说的目的不应该只有娱乐,也要指导读者,要通过真实描写现实生活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他试图保留古典作品中的史诗风格,同时又忠于现实。语言轻松亲切、惟妙惟肖;词句逻辑性很强,也很有韵律;作品的整体构架也经过精心的设计。劳伦斯 斯特恩的《项狄传》创作于1760-1770年中,风靡全欧。书中所用的风格是后世意识流作品的前身。偏爱书信体小说的塞缪尔 理查逊在1740年出版了《帕蜜拉》,1748年出版了《克拉丽莎》。他的作品十分注重宣扬当时的正统道德观,尤其是最有名的这两本都是在讲述妇女的贞操品行。理查逊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小说家,作品影响到了卢梭、歌德、珍 奥斯汀等人。托比亚斯 斯摩莱特是苏格兰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狄更斯影响很深。◆戏剧爱尔兰剧作家理查德 布林斯利 谢立丹的经典之作是1777年的《丑闻学校》(或《造谣学校》),文学界认为此剧是英语 礼俗喜剧 的巅峰之作之一。他的戏剧经常强调人类的道德性。当时同样出名的剧作家还有爱尔兰的奥利佛 戈德史密斯,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威克斐牧师传》。◆其他萨缪尔 约翰逊1755年完成了第一部英格兰人写成的英语字典。除此之外,他还是有名的文学批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作家等。他非常著重人类愿望的虚荣性,在文学创作上标准相对保守,强调作者应该领会普世的真理。浪漫主义文学蒸气机的运用使英格兰城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使城镇扩大,圈地运动和农场私有化使乡村人口迅速减少。很多失去土地的贫农涌进城市到工厂里工作。五个词的含义改变:industry(工业,曾指创新)、democracy(民主,曾是贬义词,指暴民统治)、class(带上了阶级含义)、art(艺术,原来的意思只有工艺、手艺)和culture(文化,原来只和务农有关)。与此相反,工人们的惨境、新生的阶级冲突和环境污染使人们对都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厌烦情绪,促使文学家转而重新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和价值。人们将大地母亲视做唯一的智慧源泉,机器带来的丑陋只有大自然才能够将其化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十分强调自然和本能相对文明的优越性,这种思想很快就为几乎所有欧洲诗人接受。英语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一般认为从1798年《抒情民谣集》发表正式开始(之前有几位先驱),到1832年沃尔特 司各特爵士辞世和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通过结束。当时在位的君主有乔治三世、乔治四世,还可以算上威廉四世。◆先驱威廉 布莱克和罗伯特 彭斯。◆湖畔派诗人英格兰首先出现的浪漫主义文人是湖畔派诗人等一小群友人,包括骚塞、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等。他们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的情感主义和内省的理念;英语文学中第一部浪漫主义宣言就出现在《抒情民谣集》的前言中。这部集子大部分都是华兹华斯的功劳,柯勒律治也贡献了著名的《古舟子咏》。不过两人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大相迳庭:柯勒律治努力要把超自然的事物现实化(就像今日的科幻电影中运用特殊效果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一样);华兹华斯则希望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或湖区的自然风光来使读者自己进行丰富的想象。◆积极浪漫主义第二代 浪漫主义诗人包括拜伦、雪莱、玛丽 雪莱和济慈等,和第一批湖畔诗人描写田园风光不同,他们的作品鲜明体现岀对抗传统的战斗性。雪莱和拜伦十分相像:也是富裕贵族出身,信奉无神论和自由思想,迫于性丑闻逃离英格兰。他先是因为无神论从大学赶了出来,后是因为支持爱尔兰独立从英格兰赶了出来。之前娶过一位16岁少女哈莉特 维斯布鲁克,但很快就抛弃了对方选择了玛丽(哈莉特随后自杀)。哈莉特不同意他对自由恋爱和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没有受过足够的教育能够与他文学辩论。雪莱的代表作是《西风颂》,尽管他声称绝不相信有神的存在,但普遍认为这首诗是对泛神论的致敬,承认了大自然中的精神存在。玛丽 雪莱是哲学家、革命家威廉 高德温的女儿,与雪莱兴趣相投,自己也是一位诗人。和已故的母亲玛丽 沃斯通克拉夫特一样都是女权主义者。玛丽不是因为诗歌出名,而是作为科幻小说之母广为人知。科学怪人的故事提前预计了今天的器官移植、组织再生等技术,也提出了今天仍在困扰人类的道德伦理问题。但这个故事同样也很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虽然 怪物 聪明善良,但因为周围人对他的恐惧和他本人的绝望使其终于沦为杀人的机器。约翰 济慈可能不是很同意拜伦和雪莱的极端革命理念,不过他对泛神论的崇拜和雪莱一样十分重要。济慈对古希腊的事物很感兴趣,他对艺术的强调尤其体现在《希腊古瓮咏》中,这种情感为浪漫主义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后来也启发了沃特 佩特和奥斯卡 王尔德等人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维多利亚时代威廉四世逝世后,英国开始了长达63年的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年至1901年)。这段时期是其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顶峰,号称 日不落帝国 ,经济政治势力空前强盛,文学、艺术、建筑和科技都有很大发展。文学中体现岀的此时代精神风貌,既包括一整套高贵、体面、严肃、克制的道德体系,同时又深刻揭露岀当时飞速发展扩张的社会中种种残酷的阴暗面,如泛滥的卖淫嫖娼、雇佣童工现象,帝国主义无情剥削殖民地和工人阶级等等。不但描绘著上流社会雍容华贵、尔虞我诈的奢侈享乐,还讲述著中产阶级虚荣、挣扎著向上攀爬的刻意体面生活,又刻画岀下层人民食不果腹、艰辛困苦的悲惨境地。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爱尔兰产生了叶芝、萧伯纳、王尔德、乔伊斯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大文豪。这些人用英语写作的作品刻画了世纪之交英国、爱尔兰以及欧洲的社会景观、文学艺术思潮和民生百态,是英语文学中璀璨的明珠。◆小说维多利亚时期内,小说成为英语文学的主流形式。大多数作家都开始转向规模逐渐扩大的中产阶级,普通民众的品位喜好越来越比贵族资助者的更加具有诱惑力。简 奥斯丁逝于1817年(维多利亚时代之前),处于浪漫主义文学和维多利亚文学之间的过渡期。她的小说从女性的视角描绘了没落贵族的生活,用讽刺幽默的笔法呈现出当时英格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婚姻和金钱。查尔斯 狄更斯于19世纪30年代岀现在文学舞台上,也采用了当时的连载岀版风潮。狄更斯重视描绘出伦敦日常生活的景观,尤其是下层社会穷人的挣扎与拼搏,不过笔法相对诙谐幽默,哪个阶层的读者都能够接受。早期的作品《匹克威克外传》等都是喜剧的经典之作。到后期,他的作品如《双城记》、《远大前程》等内容要严肃灰暗许多,但笔锋仍然未失讽刺夸张的特色。其他著名的有勃朗特姐妹的作品、萨克雷的讽刺小说《名利场》、乔治 艾略特的现实主义小说和安东尼 特罗洛普对地主阶级日常生活的忠实刻画。以托马斯 哈代为代表的一群小说家对乡村生活兴趣颇深,在作品中描绘出乡下地区迅速变迁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心理的冲击与影响。◆诗歌这段时期重要的诗人包括丁尼生、罗伯特 勃朗宁和伊丽莎白 巴瑞特 勃朗宁夫妇,还有马修 阿诺德。约翰 拉斯金和罗塞蒂在诗歌方面也有很高成就。◆戏剧萧伯纳和奥斯卡 王尔德都是爱尔兰岀生的剧作家,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英格兰,用英语写作。二人在19世纪末期的岀现象徴著爱尔兰戏剧的成熟。王尔德在当时的英格兰和美国都十分有名气,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萧伯纳的作品则跨越了维多利亚时代,一战后仍然在创作;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文学艺术评论家,但他在政治立场上亲斯大林,甚至有些发言能解读成亲希特勒,还说过一些反犹太主义的话,因此在这点上也是饱受后人批评。◆其他值得一提的还有儿童文学。最著名的是刘易斯 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其中运用大量的 胡话诗 和奇异的场景与对话描写。同样偏好 胡话诗 的还有爱德华 李尔。20世纪初期1901年至1910年,英王爱德华七世在位,称作爱德华(七世)时期(有时这段时期也延伸到1914年或1918年)。乔治五世于1910年至1936年在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爱德华时期的英国社会对欧陆艺术和风尚十分痴迷,当时的阶级划分也最为僵化。经历维多利亚时期的殖民扩张,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思想在英语文学中较为普遍。现代主义运动在1910年左右也开始兴盛。一战过后,战争的残酷让很多文人放弃了 爱国主义 和帝国主义的主题。印度出生的卢迪亚 吉卜林是20世纪初期受欢迎的英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题材变化万千,包括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等等。内容大多数根据他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的亲身经历而来。吉卜林在一战前坚决支持帝国主义,也被后人抨击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思想,因此在现当代的名声并不好。◆诗歌托马斯 哈代在1895年出版《无名的裘德》,书中阐述的婚姻道德观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评论家和公众的狂轰滥炸导致他一怒之下放弃小说创作,转而写作诗歌。在20世纪前10年中,他是英语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诗集》(Georgian Poetry)是在乔治五世时期由爱德华 马什(Edward Marsh)编辑、哈罗德 门罗(Harold Monro)岀版的诗集,包括爱德蒙 布伦登、罗伯特 格雷夫斯、D.H.劳伦斯、德拉 梅尔、西格夫里 萨松等人。这些诗作所代表的时代处于极其古典的维多利亚文学之后,又在抛弃纯唯美主义的现代主义文学之前。乔治诗歌的共同点包括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情绪。◆小说约瑟夫 康拉德是波兰岀生的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又涉及现代人的暧昧道德观。所以不少评论家认为他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小说通常围绕水手和大海的主题展开。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嘉良 颜敏版(上) 大纲要求部分-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嘉良 颜敏版(上) 大纲要求部分发布时间:2017-05-21 21:14:03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嘉良 颜敏版(上) 大纲要求部分第一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源与诞生一、 五四 文学革命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有识之士纷纷响应。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 给《新青年》写信,汇集了各种反对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观点,于1918年3月在《新青年》刊登出。同时则由刘半农以《答王敬轩书》对 王敬轩 的观点一一加以辩驳,上演了一出精彩的 双簧戏 ,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她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2、文学研究会 是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孙伏园等。核心人物是郑振铎和沈雁冰。由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是其会刊,还出版了《文学季刊》、《文学周报》等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 为人生的艺术 ,反对 为艺术的艺术 ,被称为 为人生 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为人生、现实主义)与文学研究社倾向相近的是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团体。3、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川岛(章廷谦)、冯文炳(废名)、淦女士等。起主导作用的是周氏兄弟。他们倡导思想自由、个性表现、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宗旨,使《语丝》多刊载针砭时弊的杂文和随笔体散文。特色是 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 。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 语丝文体 ,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富有战斗性和批判性。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4、创造社 被称为 异军突起 的创造社于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其成员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他们认为文学是自我情绪的表现。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后期少壮派否定了前期的表现自我情绪的文学倾向,转而提倡革命文学。5、新月社 严格地说,新月社不是一个纯文学团体,它最初是一些知识分子于1923年12月在北京发起的聚餐会,其主要成员有胡适、梁启超、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数是留学英美的青年。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倡导 格律诗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新月诗派 ,还倡导了 国剧运动 。6、新月社的文学主张:①批评了 五四 以来新文学情绪过分泛滥和形式散漫化倾向,提出 以理性节制感情 的美学原则;②对 五四 新文学的 欧化 倾向不满,强调要融合中西,要从中国古典艺术中汲取营养。7、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与文学的多种流向 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张是 人的文学 ,强调表现具有现代个性意识的、身心健全的、灵肉统一的人的生活。 人的文学 的主体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联系的社会现实人生(现实主义),另一个是与人的自然属性相联系的身边琐事和自我意识(浪漫主义)。衍生了现实主义流派、 乡土写实派 、现代主义流派等文学倾向。8、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 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 的 理想生活 ,提出以 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 灵肉一致 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人的文学 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 人的文学 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 普遍 与 真挚 的原则,并申明 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 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二、鲁迅小说的开创性贡献及《阿Q正传》1、鲁迅小说在艺术上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独创创造):①同 五四 时期 人的文学 观念相一致,鲁迅小说改变了我国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的特征,而将表现人、塑造人的性格特征置于小说的守首位。鲁迅突破了情节小说的传统模式,成为现代性格小说的创始人,而且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基本形象 农民和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始的。②鲁迅小说在形式上作了多方面的创造,起提供的经验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革新意义。在艺术上吸取西方小说结构灵巧多变、形式多样的优点;在体裁上,有日记体、纪传体、戏剧体等;在结构上,有单线结构和明暗线交错的双线结构;在叙事方式上,既有注重抒情的第一人称叙事,又有侧重客观描述的第三人称叙事。③鲁迅的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手法,为 五四 以来的新文学创作运用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开启了方向。2、阿Q精神胜利法着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妄自尊大,自我解嘲。②自轻自贱,反败为胜。③麻木健忘,不知羞耻。④愚昧无知,终不醒悟。3、阿Q形象的深广典型意义:⑴小说对阿Q身上的国民性弱点,特别是 精神胜利法 的种种弊端,作了透辟的描写,使这个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特色和极强的典型性,包含了鲁迅对人生、历史的深邃思考。⑵《阿Q正传》创造阿Q形象还有反映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矛盾及揭示辛亥革命弱点的重要意义。①小说以极其深刻的笔触,提供了深刻而完整的生活形象,写出了 未庄 这样一个处于封建末世的毫无变动的死气沉沉的 小社会 。②小说对阿Q的革命要求和 阿Q式革命 的实质作了精辟的剖析。一方面,阿Q具有革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鲁迅对阿Q的革命持基本否定态度。③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弱点和不彻底性作了鞭辟入里的揭示。4、《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小说提供的艺术经验突出反映在一下三点:①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②小说采用了悲喜剧交融的表现方法。③用 传记 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三、闻一多、徐志摩的新格律诗探索1、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建设:既源于欧美唯美主义和意象派运动的影响,又与中国旧体律诗有着血脉相乘的艺术渊源。闻一多的新旧格律诗的区分:①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②律诗的格式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③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意构造。这样就明确指出了新格律诗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强调诗歌的外在形式应该适应它所表现的精神内容,这样至少在理论上避免了新格律诗步入形式主义歧途。2、闻一多新诗创作的主要内容:①对民族对祖国深沉的爱恋是他新诗创作最主要的情感内容,如《红烛》、《太阳吟》②他的许多作品还流露出对民族前途和民众苦难深沉的忧虑,如《心跳》、《荒村》③他的诗歌还着意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如《红豆》、《忘掉她》、《你莫怨我》等。3、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 三美 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 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关于新诗 三美 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①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 顿 、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 音步 的基础上,提出了 音尺 。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 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 的力作。全诗五节二十行。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 三字尺 和三个 二字尺 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②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如《死水》中的 绿酒 、 白沫 、 翡翠 等。③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死水》《洗衣歌》等都称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4、徐志摩介绍及其风格:(1897 1931),浙江海宁人,字摩诘。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集》、《云游》、《志摩的诗》等。徐志摩的诗作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对自由、美与爱的追求。艺术成就:徐志摩的诗作,基本奉行闻一多的新格律体的主张,但是又比闻一多的诗要更加的灵动和富有才气。他的诗作具有音调和谐的音乐美,形式基本整齐,具有灵感性的特征,语言轻倩优美,意象明丽流转,具有空灵飘逸的艺术风格。四、语丝派与鲁迅、周作人的散文创作1、语丝派:语丝派是第一个以流派命名的散文创作群体,它得名于1924年11月创刊的《语丝》,其主要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孙伏园、川岛等。语丝派散文承继了 新青年 散文群落的批判传统,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判为基本内容,提倡思想自由,并兼采众长。共同的创作旨趣,使语丝派作家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特征:排旧促新、纵意而谈、不拘一格、幽默泼辣,这种鲜明的问题风格被称为 语丝文体 。主张率性自由地抒写个人情感,张扬自我意识,这大体上成为语丝作家的自觉追求,也形成了语丝散文的共同特色。2、简述语丝派散文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语丝派散文无论在思想建设还是文体创造上,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①语丝派散文注重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的批评,带有鲜明的理性批判色彩,在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以及北洋政府的论战中,显示并强化了杂文的战斗风格。②语丝派散文对杂文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在理性的批判中,有意识地创造形象,以生动的譬喻、灵活的笔法和传神的语言,将自己对历史对现实的观感、体验和思索准确地表达出来。③语丝派散文的小品文实践丰富了我国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促使了现代散文审美品格的多样化。这两类文体是语丝派作家对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贡献:①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泼辣犀利、敏锐深刻,不留情面地触及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国民的劣根性,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②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冲淡平和,幽默谐趣,写个人的志趣与生活情趣,散淡自然,呈现出典雅古朴的含蓄与隽永。3、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①散文理论建设。1921年6月他提出 美文 的概念,后来又强调散文的 言志 ,他的言志其实就是要表现真实的自我,抒写真切自然的性情,不事造作,确立了 言志 派在现代散文中的重要地位。②散文创作实践。他的散文作品先后结集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泽泻集》、《永日集》等。4、周作人散文创作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①批判文明和讽喻现实的议论性散文,少温柔敦厚之风,多犀利辛辣之气,体现出浮躁凌厉的风格。如《偶感》、《死法》等②抒发自己生活情趣,风格平和冲淡的 悠然南山 式小品。如《吃茶》、《谈酒》、《乌篷船》等。5、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构成:①随性而谈、情趣盎然的 闲话 体式。( 闲话体 散文)②舒徐自在、平和素淡的 简单味 。所谓 简单味 ,就是不故作高深,不刻意修饰,语言素朴无华,情感自然流露。③幽默诙谐、含蓄婉曲,构成了他的散文的浓郁的 趣味性 。④他的散文在文体结构、语言运用方面也颇有建树。结构突破传统模式,信笔所至不拘一格。语言在口语化基础上又融进了欧化、古文、方言等因素。五、朱自清散文美学风格朱自清的散文以 漂亮 、 缜密 著称,被誉为 白话美术文的典范 。朱自清散文独创性的艺术成就:① 温柔敦厚 的美学风格。冲淡、清丽、温和、矜持、高雅、素朴。②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描写细腻,具有画面感;融情入事,融情于景,情事相衬,情景交融。③圆熟精巧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精美,富有变化;巧设 文眼 ,凸显主旨。④清新隽永的语言运用。一要自然,二要创新。六、田汉话剧创作田汉、欧阳予倩、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三大奠基人。田汉认为自己20年代的戏剧是表现了 青春期的感伤 和 渐趋明确的反抗 。表现:《咖啡厅的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田汉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贡献:①他最先接受和介绍西方现代派戏剧(当时称为 新浪漫主义 ),并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作了大胆的尝试;②他开创了我国现代写心境、重神似的浪漫主义抒情剧,是戏剧中革命浪漫主义流派的最杰出代表;③他还是现代戏曲改革的先驱者,为我国现代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七、丁西林独幕喜剧丁西林喜剧以幽默见长,欧阳予倩擅长的是尖锐泼辣的讽刺,熊佛西更注重趣味性和寓言性。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点:平淡自然的喜剧情节,神形毕肖的喜剧性格,精巧缜密的戏剧结构,机智蕴藉的喜剧语言,神思悠远的喜剧结尾,形成了他独具的幽默喜剧风格。第二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一、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革命文学 重新成为新文学运动的热点。1、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2、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夏衍)、冯乃超等,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强调了左翼作家必须和实际斗争相结合,必须同旧社会和旧势力进行韧性的战斗。 左联 是中国文学界规模空前的一次大联合,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潮的高涨,也标志着党对新文艺领导的加强。 左联 除将鲁迅主编的《萌芽》和太阳社的《拓荒者》辟为机关刊物外,还先后出版了《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期刊。3、 左联 的主要历史贡献:① 左联 的成立,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和研究,在理论建设方面颇有建树;② 左联 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推动 文艺大众化 ;③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左翼文学运动的展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漠视的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是,它同新文学的使命要求和中国革命现状的契合。④左翼文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提倡文艺大众化,创造了一种勇敢反叛专制制度、体现鲜明政治倾向性和阶级倾向性的红色文本,在新文学中是独树一帜的。4、左翼文艺的不足:左翼文艺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对 五四 文学精神的否定与变异,这主要表现为它对 五四 新文学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内涵的否定。 左联 思想倾向上存在着 左 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5、这一时期除了左翼文艺思潮外,其他文学观和文学思潮主要还有:⑴后期 新月派 的文学人性论后期新月派:是与上一时期以新月社为主体的新月派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一个文学派别。1926年6月以后,闻一多、徐志摩等相继离开北京,原来的新月社无形解散。当他们与《现代评论》的胡适、陈西滢等人于1927年重新集合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时,便进入了新月派活动的第二个时期,即后期新月派时期。梁实秋倡导 人性论 ,以 健康 、 尊严 为标志的人性。他们认为人性是复杂的,善恶交织的,因而需要用 理性 来加以 指导 和 控制 ,落实到文学创作中,他们就追求 文学的纪律 ,即以格律、节奏、匀称为特征的合度的表现。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贵族主义的精英文学观。⑵ 现代派 的文学自由论现代派 :是因1932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现代》杂志而得名。主要编辑有施蛰存、杜衡(苏汶)、戴望舒等。《现代》一创刊就宣布他们是一个致力于文学自身的艺术、忠于自我感觉的文学刊物,并表现出宽容和自由创造倾向。这种倾向难免与左翼文学运动发生冲突。⑶ 论语派 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论语派 :以1932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后有《人间世》、宇宙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散文领域的自由主义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和原语丝社的周作人、刘半农、章川岛、孙伏园等。《论语》是一个与原《语丝》有明显承继关系的文学刊物。以刊登散文小品为主,为造成1934年 小品之年 的繁荣而贡献甚多,它还承继了 自由思想,独立判断 的倾向。在文学上,他们将中国古代的 性灵说 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浪漫主义糅合起来,倡导一种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地表现作家个性的性灵派文学,同时倡导幽默。(提倡幽默、闲适、性灵)⑷ 京派 执着文学自身价值之文学观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偏重讲性灵、趣味)、沈从文、凌叔华、李健吾、朱光潜、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等。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称之为 京派 ,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文艺副刊》、《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等。京派 大致是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的, 在 为人生派 与 为艺术派 之间也取得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朱光潜既反对文艺过分与人生靠拢,也反对 为文艺而文艺 ,超然于时代的文艺观,他要求文艺植根于人生的沃壤;他还认为文学与文化都要经历一个生发期和凝固期。朱光潜批评了当时文坛要求统一的趋向。海派 :文学史研究界有 海派 文学之说,但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 海派 旗帜的创作团体,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 星期六派 ,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 现代派 和 唯美派 ,甚至有人将鲁迅、茅盾等人也归入海派。历史上,海派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挑起 京海之争 的沈从文等人对海派的定义是 道德上与文化上的 恶风气 ,是 名士才情 与 商业竞拍 相结合;鲁迅则指出: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总体看来,人们将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都当作了海派,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 现代派 诗歌, 新感觉派 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而忽略了他们在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杜衡、戴望舒为代表的 现代派 ,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7、 孤岛文学 :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 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文艺活动,称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 鲁迅风 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8、 战国策 派 是西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雷宗海等于1940年4月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后又在《大公报》办《战国》副刊所形成的一战时文艺思想流派。 他们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在艺术上倡导 争于力 的 民族文学 ,形成鼓吹强权、强健人心的文化潮流。在文学上主张以 恐怖 狂欢 虔恪 为母题的 民族文学 来张扬这种强力意志。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国民党支持的文学派别)9、 七月派 、七月诗派七月派 张扬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观点。七月诗派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开幕的掌声中自然消亡。抗战胜利后, 反抗专制,争取民族解放 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此时, 七月派 又重聚在《希望》杂志周围,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探索,张扬作家的主体创造精神,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胡风及其主要组织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这种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便是高度重视和张扬作家的 主观战斗精神 ,因而又被称为 主观战斗精神 的现实主义。七月诗派 是指活跃于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希望》杂志、《七月》丛刊等有关杂志上的一群具有相似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的青年诗人所组成的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亦门、曾卓等。七月诗派继承并发展了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继承并发展了政治抒情诗派、中国诗歌会革命现实主义的特质,继承并发展了鲁迅战斗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诗歌艺术上则直接受艾青等诗人的影响;在艺术思想和创作活动的组织上,则深得胡风的扶持。 七月 诗继承的是中国自由诗的战斗传统,他们都追求诗的意象美、散文美,深受艾青影响,艾青为七月诗派奠基。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胡风对七月诗派的组织、引导与影响主要通过下面的途径进行:①他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提倡。 主观战斗精神 是其对革命现实主义的贡献,也是其诗论的精髓。②胡风始终不渝地坚持办刊出版诗集。③胡风善于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七月诗派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前后相连的阶段:一是从1937年9月至1941年9月是第一阶段,以《七月》的创办和终刊为时间标志的《七月》时期,七月诗派业已形成,且成兴旺发达之势。主要创作抒情诗,尤其是政治抒情诗。七月诗人与全民族同仇敌忾,着重抒发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和目睹祖国、人民惨遭蹂躏的悲愤,昂扬有余而沉潜不足;从皖南事变后到1945年初《七月》停刊,进入《七月诗丛》第一辑时期,为第二阶段,此时期国统区作家处境极为艰难;1945年1月《希望》创刊,七月诗派开始了第三阶段,《希望》于1946年10月停刊后,成都的《蚂蚁小集》、《呼吸》、《荒鸡子集》成为诗派重要的外围刊物。在政治低压下,这时期的作品从歌颂、希望为主转换为讽刺与揭露。揭示国统区黑暗与人民的苦难,表现出对象现实的控诉和愤慨,诗风也变得沉郁、冷峭。七月诗派的共同特征:⑴七月诗派的组织形式与结构形态有突出的特征(外部形态特征):①人数众多②活动时间长③覆盖的地域宽广,从国统区到解放区都留下他们辛勤笔耕的痕迹。⑵七月诗派在创作上明显地表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诗歌创作始终与现实斗争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功利性;目睹民族的灾难所爆发的痛苦与愤怒,献身人民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意志,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悲怆以及对光明的渴望,构成了他们诗作的基本情感内容。具体地说,有下述特征:①讴歌抗争,呼唤解放,是悲情时代的泣血呐喊,写出了中国革命的真正史诗。②凝聚着对民族和人民的深情,在一幅幅呻吟挣扎的受难图中,演绎悲壮,表现崇高。③歌吟自然,礼赞光明,在坦诚而纯真的鸣唱中,传达出浪漫的赤子之心。七月派小说 七月派 小说是在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兴起的,是国统区重要的带有心理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它的活动贯穿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此派小说的作者大抵团结在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代表作家有路翎、丘东平、彭柏山等。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 七月派小说 。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七月派小说在现实主义的深化上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他们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主张创作要 直入 生活,面对时代,把小说的美感意义和它应有的社会职责及时代使命紧密地联系起来。七月派小说同一般现实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在承认创作反映生活的基点上,特别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现实并改造现实的。10、九叶诗派九叶诗人中穆旦成就最高。九叶诗派:1947到1948年前后,围绕上海创办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人群。他们的队伍包括西南联大的学院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以及先后汇聚上海的都会诗人辛迪、杭约赫、陈敬容、唐祈等。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诗集《九叶集》,因而他们被称为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没有共同的纲领和一定的组织形式而由相近的艺术追求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九叶诗派是现代诗派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追求建立在中西诗歌之间新的交汇点上。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在继承上有所创新,没有忽视反映社会现实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一代诗风。他们一方面主张中西新的 历史的综合 ,力求承传与张扬一种 现实、象征、玄学 的新的综合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新诗现代化 的目标和口号,是一群 自觉的现代主义者 。九叶诗人的创作特点:①在诗歌表现的内容上,九叶诗人强调反映现实和挖掘内心的统一。着重内心的挖掘,表现心灵对大时代的内在感应,力求忠实于个人的感受,既通过个人的独特感受反映伟大的时代,又不回避自己作为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动荡转折中所体味到的现代人的忧虑、苦闷、恐惧感和自我谴责,把自己的个性融在诗的形象之中,在共同的思想艺术倾向中保持个人风格,艺术个性的独创性。②有感于直线推进的抒写方式必然造成的一览无余的表达效果,九叶诗人在诗与现实的关系上,主张 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 。要有对现实人生的贴切之感,一自己对于现代诸般现象的深刻而实在的感受深入现实,另一方面又要有不可或缺的透视或距离,避免直接粘于现实而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产生过度的现实写法和直露地宣泄激情,追求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用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以达到诗歌表现客观化的要求,从间接的途径实现抒情表达的目标,这也就是艾略特所说的 思想知觉化 方式。③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方面,九叶诗人虽然毫无例外地运用自由诗的形式,但跨行诗却被广泛采用,使意向的组合连绵而紧密。他们重视诗的音乐性,节奏和谐,押韵自然,但不缺乏散文美的特质,在修辞手法上,有通感手法的运用,有抽象词与具象词的结合,有繁丽的比喻等手法。思想知觉化 是九叶诗人特别重视并刻意追求的艺术手法, 思想知觉化 即 充分发挥形象的力量,并把官能感觉的形象和抽象的观念、炽热的情绪密切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孪生体 。为了实现 思想知觉化 ,九叶诗人从西方现代派吸收了有益营养,努力捕捉新颖的意象,巧妙地运用象征和拟人化手法。11、30年代文学的多元趋向老舍的 京味小说 、巴金的 激流小说 、以叶圣陶的《倪焕之》和李劼人的被誉为 小说的近代史 的《死水微澜》为代表的 大河小说 ;夏丐尊、丰子恺等 白马湖作家群 散文;汇合了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的 现代诗派 ;以北京为中心的以沈从文为代表的 京派 作家发展了废名田园抒情小说的艺术,融写实、象征、抒情为一炉,通过意向和意境来展开小说,把现代抒情小说推向 诗化小说 、 散文化小说 的新阶段;以老舍的《四世同堂》、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 人间三部曲 为代表的文化反思小说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文坛重要收获。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 革命的浪漫蒂克 ,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洪灵菲、华汉(阳翰笙)、胡也频等作家的普罗小说作家群体。左翼小说:显示个性特色和生活气息,如:张天翼的社会讽刺小说、沙汀的乡镇小说、艾芜的漂泊小说和叶紫的阶级斗争小说。新感觉派 :(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现代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在题材开拓、主题类型、形式探索等诸方面的现代主义趋势:⑴率先集中描写了迷人的现代文明的都市景观,抒写出他们面对这种令人目眩的变化、机械、速度、力、节奏与效率刺激的迷醉与震颤;⑵他们又更多地描写了在畸形的现代物质文明冲击下人性的沦落与变异,特别是在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的挤压下,他们身心的疲倦、疲惫、困惑、寂寞、孤独、破碎与分裂,乃至对整个人生(理想)的怀疑与绝望。现代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更新了他们的审美感受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⑴借鉴了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手法,通过主观感受、印象去表现世界,以个人的 感觉 取代对于事物客观、理想、整体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瞬间真实的感性的、斑驳离奇而又破碎的表达方式,所以他们又被称为 新感觉派小说 ; ⑵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剖析现代焦虑下的人物内心冲突,开掘人物潜意识的深层心理,以人物的意识流动来更新小说是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新海派 作家群:在上海这个国际性的大都市,由10年代 鸳鸯蝴蝶派 小说的商业性、媚俗性与30年代 新感觉派 小说的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历史汇聚与融合而生成的一个一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作家群。二、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作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始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以1932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刊为现代派形成的标志。主要编辑有(苏汶)、戴望舒等。现代诗派是从初期象征诗派和后期新月诗派演变而来的。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现代诗派共同的特征:①他们的诗是现代人(受西方意识形态和象征主义文学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现代生活(半封建半殖民地下畸形变态的大都市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多是一些感伤、迷乱、哀怨、神经过敏、纤细柔软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②在艺术上,追求诗意的朦胧美(追求一种若隐若现、忽明忽暗、吞吞吐吐、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和诗形的散文美。如 主情 诗人戴望舒的诗情朦胧美和 主智 诗人卞之琳的诗意朦胧美。③在形式上,现代派超越了新月派的格律体,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就是施蛰存所说的 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 散文入诗 的现代诗时代)。《雨巷》的情绪内涵及艺术表现特点:⑴情绪内涵:抒发大革命失败后诗人自己那种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情绪,但此种情绪,诗人不是直接抒发的,二手追求表现自己又隐藏自己的韵外之致,创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意境 悠长而寂寥的雨巷,这种象征具有两个层面的意蕴:① 丁香姑娘 这个象征性意向,可以说它象征着诗人把握不定的理想和希望;②由雨巷这个意境可以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象征性的缩影。⑵艺术表现特点:《雨巷》寓意的丰富性和朦胧意境造就了它的独特审美价值;它的音乐美是戴望舒调和中西诗韵的成功范例,将诗感和诗形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节奏舒缓音调和谐,长句通过切分,把节奏拉得舒缓,加重忧郁的情调。同时用词语的重叠和反复来加深诗情的深长,收到了极佳的音乐效果。三、艾青以及他的 土地 诗篇艾青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诗现实主义主潮的杰出代表。1937~1940年艾青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组:①以北方生活为主,表现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的作品,称为 北方组诗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旷野》等;②以太阳和火为象征意象,表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作品,如《太阳》、《煤的对话》、《向太阳》、《吹号者》、《火把》等。两组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抗战前期的社会现实,也形成了艾青诗独特的民族风格:深沉浓郁的民族忧患意识,写实与象征合一的意象运作和诗歌形式的散文美。艾青的 土地 和 太阳 意象:⑴他特别喜欢 土地 和 太阳 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意象作为诗歌的主体形象。诗人赋予土地以沉默而坚忍的民族性格,诗人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并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抒写,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⑵《向太阳》中的太阳:太阳的光芒是一种象征,一种体现思想、讴歌战斗的抒情象征;作为实体的太阳的光明,也引起世人对历史上正义、革命的斗争及其杰出的领袖人物的联想,从而形成一种暗示,暗示正在进行着的民族解放战争,将彻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走向民族自由的新中国。艾青的艺术特色:①艾青善于把写实与象征结合起来,借助繁复而蕴藉的意象组合,传达出情理合一的丰厚内涵,以表达其复杂而单纯的艺术感受。②艾青还惯于从感觉出发,在情感对感觉渗透中形成暗示、隐喻和象征,创造出清新明晰又有多层次象征含义的视觉形象。③艾青还很重视诗歌意象的感官效果,他接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十分注意诗歌与光和色的调配,使之与诗情形成艺术上的对应关系。④艾青在艺术形式上也有自己的追求:注重散文美的自由体。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口语来实现的自然美和散文美。四、矛盾和他的《子夜》矛盾短篇小说的创造性经验:①拓宽题材领域,尤其在题材的时代性上显出特色;②着力于有鲜明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的创造,并使之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③开创了 社会分析小说 的创作模式;④在小说体式上,把现代短篇小说推向新的阶段。矛盾对长篇小说的独特艺术追求:①开创了 史诗 式长篇小说文体,具有社会编年史特征。②他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同步发展,自觉追求 巨大的思想深度 与 广泛的历史内容 。他追求的是 大规模的描写在国社会现象 的目标,力图展现的是 整个社会历史 。分析《子夜》的思想主题:作者描写的重点是:以吴荪甫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挣扎和历史命运,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三方面的描写: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世界经济恐慌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巨大影响;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农民破产和农民暴动,揭示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无出路。 子夜 寓意当时虽是最黑暗的时期,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光明也会很快到来。《子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①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重大题材的形象描写有张有弛,显示出历史场景的丰富性、丰满性。②在充分典型的环境中借助尖锐的矛盾冲突、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高度概括的共性与鲜明个性有机统一的典型人物。矛盾特别擅长借助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描绘性格发展;把人物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刻画。③《子夜》显示了矛盾善于构筑复杂严谨的艺术结构的才能。矛盾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围绕人物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④《子夜》情景交融的心理刻画,以及色彩鲜明、简洁、细腻的语言特色,显示出作者在深厚的古今中外的文学素养中取精用宏的独创性,也表明矛盾在艺术上不懈追求的新的进展。五、老舍和他的《骆驼祥子》老舍的 市民世界 中的市民类型: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贫民形象系列。《骆驼祥子》祥子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①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得祥子毁灭的悲剧有了社会的缘由;②祥子的悲剧也是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悲剧;③祥子的堕落亦与腐败的环境有关。六、巴金的《家》和寒夜巴金小说前后期的不同风格:通常以四十年代为界,把巴金的小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①前期的作品往往以强烈的主管热情一方面描写了二三十年代知识青年的革命斗争和情感生活,另一方面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对青年的摧残、对人性的扼杀及其自身走向溃灭的命运。②40年代以后巴金的创作明显地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风貌,原来激愤的情感逐渐被沉郁的悲哀所代替。题材也由原来带有英雄主义的时代青年的革命活动和爱情生活转向了社会重压下普通小人物的人生悲歌和家庭不幸。而原来作者痛恨和诅咒的 家 已成为触景生情的感伤家园。这些变化既与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的大背景有关,也与作者经历了战时磨难之后告别青春热情逐渐走向中年的沉稳有关。巴金《家》中刻画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的人物形象:⑴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他是这个封建大家族中专制的 君主 ,专横、残忍、衰老、腐朽,他是一切不幸和罪恶的根源。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 四世同堂 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高老太爷的死象征着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腐朽崩溃。⑵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是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受害者。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精神痛苦的悲剧典型。在他身上更为深广地体现出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有着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作为封建家庭的长房长孙,他背负沉重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枷锁。觉新是一个善良的弱者、一个清醒的痛苦者,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又不乏对其软弱的批判。⑶觉慧是封建家庭 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是 激流 精神的体现者。他受五四思想影响,获得了自由、民主的叛逆精神,他怜悯、同情穷苦人,参加学生运动,办刊物传播新思想;无视封建伦理纲常,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 捉鬼 闹剧。觉慧热情、勇敢、叛逆、大胆追求的性格特征正是五四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他身上有着单纯幼稚的历史局限和性格弱点。《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他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悲剧命运和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把它们融入到自我意识和内心深处反复痛苦地咀嚼。他软弱、卑微,又不乏传统知识分子的正直与善良。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简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性格: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但是她既要追求个性解放,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精神痛苦。七、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湘西世界,二是都市人生,前者代表了他的成就与风格。他的湘西小说以温情的笔调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生存景观。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独具性:⑴艺术特色:在艺术上《边城》不重曲折情节的铺陈叙写和典型人物的精雕细刻,而以清新流动的语言、从容淡泊的抒情幻想和浓厚的文化意蕴营造出恬静和谐的美学风范,呈现出恬静、和谐、优美的乡村生命形式。⑵风格独具性:①他从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的视角,构建起独具魅力的湘西生命世界;②在作品的结构体式上常常不拘一格,如诗体、散文体、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寓言体、神话佛经故事等不一而足;③他的小说语言古朴简约、清新流丽。八、钱钟书和他的《围城》《围城》的主体意蕴:① 生活描写层面 ,集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相的描写与讽刺;② 文化反省层面 ,小说从 反英雄 角度描写一批留学生或 高级 知识分子的种种心态,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③ 哲理思考层面 ,从方鸿渐几进围城与几出围城的人生经历、所遭遇的困境,说明人生处处是围城,包括婚姻,包括理想与现实,包括事业与人际关系。因此,该小说蕴含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常见的人生荒谬感和孤独无常感的主题思想。《围城》的幽默讽刺艺术:①《围城》的讽刺是幽默诙谐式的,它借助丰富多彩的新譬妙喻,将道德、风俗、人情遍体关照,讽刺无遗。他的讽刺既体现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的设计与性格的刻画上,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比喻的形象性和巧妙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讽刺艺术效果。②《围城》的讽刺和幽默还来源于灵活用典上。《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方鸿渐的性格中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懦弱、玩世的一面。他追求真爱却又逢场作戏,他痛恨现状却又慵懒无能,他说一个可笑又可怜的矛盾人,一个精神困顿、生活空虚的零余者。他的命运是抗战前夕缺乏生活理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缩影。他的悲剧既是他矛盾性格导致的,也是畸形社会与淡薄人情促成的。九、张爱玲和她的《传奇》张爱玲的小说笔触主要伸向沪港社会饮食男女,为人们展示了一个荒原般的世界。这个世界由悲观的人生态度、复杂的心理冲突、陈旧性的心理创伤、浓重的失落感、人生的悲剧意识构成。在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她的作品的基本主题为:揭示在不可避免的时代沦落中人的苍凉的生存状态。张爱玲作品的特征:①具有古典小说的根底;②世俗化或通俗化的创作特点;③既传统又现代;④她的小说的语言风格,介乎新旧雅俗之间,既有典雅繁复的字眼,又有市井酣畅的对白。⑤在叙事风格上,既不脱传统的路数,又有意识的流动;⑥在描写技巧上,注重精细的刻绘,强调暗示与象征,常常反复渲染自然景致,制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以唤起读者的 类似联想 。由《传奇》所显示的小说艺术风格,表明她走着一条 中西合璧 的道路,既体现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风,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学修养,从而把传统写法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技巧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把小说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雅致而又通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同 五四 以来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较大的区别(《传奇》中人物形象的独特性):①她写的是 新女性 表象下的旧女性,不同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 时代新女性 。②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他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往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十、丰子恺的 居士型 散文丰子恺的 二重人格 :①是个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佛教居士(居士);②是个爱憎分明、积极入世的爱国知识分子(斗士)。他的散文就是 居士 和 斗士 交替出现的写照。丰子恺散文的显著特色:①善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②他善于用朴素平淡的文字,夹叙夹议的笔法真诚抒写平常事,同时在叙写中融合漫画艺术,使其散文具有 文中有画 的风格,创造 清幽玄妙 的意境,传达出深婉情致的浓郁的诗意,并从中变现深邃哲理。③他的散文吸取了中国画富有笔情墨趣的笔法,也吸收了欧美散文,尤其是日本随笔的格调,行文中时露机警和幽默,显得活泼洒脱,亲切有趣。十一、梁实秋散文梁实秋的散文以独到的智性感悟和文笔的幽默风趣形成自身独特风格。梁实秋的散文艺术表现:①行文追求简单,为达到叙事的精致和行文的雅洁,他总是喜欢开篇切题,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②其散文语言,往往注意融合文词语和适当文言文法,做到言简意赅。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重议论,以日常事物为题,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遣趣交织,人生体味艺术化。余闲的调剂品,优雅怡裕,舒徐自如,有生活的真趣和愉悦。《雅舍》:陋室的可爱个性,知足自娱的豁达俊逸。十二、曹禺与他的《雷雨》、《日出》等话剧创作30年代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显示出曹禺独特的戏剧风格和悲剧艺术才华,也标志着我国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它们与田汉的《回春之曲》、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一起,把我国现代话剧推向了成熟的阶段。曹禺剧作的创造性成就:①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创作水平的突破不是个别的、局部的,而是整体性的、综合性的。②曹禺的戏剧深刻集中地反映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③曹禺戏剧的另一个独特贡献,在于塑造了众多各具风采的艺术形象。④曹禺不仅是塑造艺术形象的能手,而且是擅长结构艺术的巨匠。曹禺悲剧人物在我国悲剧艺术史上的意义:①他们显示了悲剧表现的深广度。他善于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摧残、遭压抑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的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并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②发展和拓宽了悲剧表现领域。他对灰色人物、小人物悲剧的描写,丰富和发展了悲剧人物类型;通过不幸者2的命运,写出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美,呈现出悲剧艺术的阴柔之美。简析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⑴、《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⑵、促进了话剧从 案头剧 向 剧场剧 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⑶、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雷雨》和《日出》不同主题、结构与人物:⑴、主题和思想:《雷雨》从家庭内部关系揭露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表现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压迫与虐杀。展示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人们的觉醒与斗争,从这个家庭的崩溃,揭示出畸形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日出》写的是半殖民地化都市社会中资产阶级的丑行,描绘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全貌,揭示出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 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不合理现象,揭露金钱化社会对人的毒化、残杀和吞噬。⑵、结构:《雷雨》是属于 闭锁式 结构。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 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 ,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让陈白露将一个个人物引出。每个角色都占有相等的轻重,交相陪衬,共同烘托一个 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社会,结构联系的是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一基本观念,用的是 横断面的描写 。(人物见以下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及其反封建意义:《雷雨》对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黑暗王国,把聪明的蘩漪压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导致蘩漪和周萍乱伦。②、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现出来。《雷雨》中复杂的血缘关系也由此决定,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结局,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恶果。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①、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 大写特写 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②、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③、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 服从 ,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 雷雨 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典型意义: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简析《雷雨》中侍萍形象:侍萍是旧社会下层妇女,①、她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在她一生的遭遇中,集中表现了下层妇女所受的深重苦难。周朴园对她始乱终弃,她投河自尽遇救。三十年来她顽强挣扎生存,嫁给了周家的下人鲁贵生了女儿四凤。她的心愿是女儿决不能重蹈自己的路。当重新遇周朴园后,有骨气的撕碎周朴园想赎罪的五千元支票,决定立即带四凤走。②、命运观念:当她知道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决定让他们走,走的愈远愈好,并且永远不要回来。她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命运。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①、陈白露是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形象,她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为此她和张乔治等都市群丑厮混,强颜欢笑,维持她习惯的享乐生活。这实际上是出卖色相、自甘堕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内心里厌恶张乔治等人,②、夜阑人静,会有一种没有归宿的感觉。但又不甘心漂泊无依的非独立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戏人间。她清醒的认识自己生活在黑暗中,但她沉溺太深无法自拔。③、有正义感不能自救却想救人,为拯救小东西甘冒风险,这里表现她敢做敢为的倔强性格。她念着 太阳升起但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觉 而自尽。她成为黑暗社会的殉葬品。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扭曲,使一个漂亮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