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30 20:23:07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 公正 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 善 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 应然 的政治观。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 应然 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 实然 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 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 政治是 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 的进程。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 政治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三层基本意思:a) 认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 认为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c) 认为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非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同时,它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2 22:35:22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从发展趋势看,政治参与在根本上能推动政治民主和政治发展。在此意义上,似乎政治参与可促进政治稳定。然而经验事实是,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伴随着政治参与扩大而来的是政治的不稳定和激烈的政治冲突。伴随着政治不稳定而来的是政治失序、政府权威和能力以及合法性下降,严重破坏政治民主化进程。上述经验事实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即政治参与在推动政治民主的同时为何会产生政治不稳定?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参与的广泛研究表明,政治参与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关键原因在于社会动员产生的过高期望和政治制度吸纳公民要求的能力低之间的矛盾。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所表达的各种社会、政治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产生不信任感或不满情绪,而政治制度又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政府缺乏制度化的疏导能力而只依靠非制度化的强制措施,公众中所蕴藏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公众与政府间的紧张关系甚至冲突,最终破坏政治稳定。对此,我们可作进一步说明。伴随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是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化过程中的都市化、识字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的普及等一系列变化,使社会动员过程成为人们腐蚀和摧毁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的主要信仰,并开始接受新的社会化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动员将人们对社会的传统态度、价值观念和期望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态度、价值观念和期望。由此可见,社会动员将提高人们的利益需求和对社会的期望。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民众的要求,这种利益需求和社会期望就会刺激人们利用其他手段,主要是政治手段,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人们参与政治。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速度往往赶不上人们利益需求增长的速度。因此,经济发展一方面产生过高的大众需求,激发政治参与;另一方面,过高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强化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评价,如不平等的两极化、政治腐败等,容易引起不利于政治稳定的突发事件,导致政治失序。如果正在进行现代化的社会有比较成熟的制度,则高水平的制度化可吸纳部分社会需求,将之体现在政治决策之中,保持政治稳定。因此,高水平的制度化是那些在社会动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的稳压阀、调节器。然而,刚刚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往往制度化水平很低,无力吸纳社会需求和消解社会不满情绪及不信任感,而盲目移植的政治体制与落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及复杂的民族矛盾又不相适应。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渠道不健全、政府缺乏应变能力、政治录用制度不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缺位、法制运行困难,等等,这些都是上述社会常见的现象。政治腐败和政治冲突乃至暴乱就成为这些社会的常态。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面临优越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不适应的问题,而且,制度的优越感又会使人们忽视制度化建设,以为一旦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是造成历史上社会主义国家剧烈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发展经济努力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注重政治制度化建设,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也是发达国家解决政治参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