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1 12:33:26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一、官刻: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总计22年。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明南监 十七史 最著名。北监《十三经注疏》。元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等。清代武英殿刻书在康、雍、乾兴盛一时。两个作坊,80多人。大部头: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以正史为主,强调教化。五代两宋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明代用旧版,字迹模糊。明代刻书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府刻书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二、私刻1.主体是士人学者,刊自家堂号、宅名等,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并不以赢利为动机,重视质量,校刻精审。2.发端于五代,如王玠《金刚经》,五代的《文选》《初学记等》。3.宋元时期,全国私刻书相当普遍。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全集,廖莹中《九经》等。4.明清时期,私刻大盛,品种数量超过官刻。5.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刊刻饶具特色。宋代俞鼎孙、俞经纂刻《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书》,清代鲍延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三、坊刻1.坊刻的主体是书商。我国早期印刷品多是坊刻本。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2.五代坊刻相对沉寂,北宋坊刻实物未有流传,记载同样屈指可数。3.南宋,著名坊肆有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伊家书籍铺等。三大坊刻雕版中心 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4.元代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刻书之盛,较之南宋过之而无不及。建阳仍为书房聚居之地。刻书最多。建阳崇化坊余氏勤有堂、麻沙镇刘氏南涧书堂、刘锦文日新堂、虞平斋务本堂、郑天泽宗文书堂、叶日增和叶景逵的广勤堂,均历史悠久。医书开始增多。燕山窦氏活济堂是专门刻卖医书的书籍铺。5.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郑天泽宗文书堂开业近300年,刘锦文日新堂近200年,叶氏的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明朝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编刻《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等。除建阳外,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集中地。6.清更为兴盛,数量甚大。北京、南京、苏州为最多的三个地区。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刻书多为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及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等。形式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高,如书耳的运用。分栏、分版的创新,绣像本出现。商人的经营能力强,同时却常为牟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如麻沙本。四、寺院刻书:佛、道教。1.从宋刻《开宝藏》起,到民国初年活字排印的《频伽藏》,公私雕印大藏经几乎平均30年一次。多为寺院集资刻印。2.道教典籍刻印不如佛教多。著名的有宋万寿道藏,金玄都宝藏,明正统道藏。3.寺院还刻有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五、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1.始于初秋时代孔子编定《书》、删定《诗》等活动,可视为编辑工作的源头。学术上形成共识的是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甄选和校勘,如五代后唐冯道刻《九经》,令田敏校勘(相当于总编)。2.南宋廖莹中刻书,往往搜集数十种版本,动用百余人校勘,因此留下许多精品;3.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所附《劝刻书说》: 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4.元代岳飞九世孙岳浚刻《九经》,别有《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这是最早有关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条目。5.明代毛晋一生刻书600余种,版片达10万余块。6.清重视编校超于前代。编辑最有名的释顾广圻,江苏人,人称 清代校勘第一人 ,与出版家黄丕烈合作最多,人称顾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