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北宋仁宗时期,有个叫赵概的人,字叔平,是南京虞城人,他为人敦厚,勤奋好学。据说,他十分严于律己,从考中进士做官那天起,就开始用投豆的办法来检查自己一天的进步和过失。他在书房里放着三个盒子,一个里面放黑豆子,一个里面放黄豆子,一个是空的。每晚睡觉之前,他便打开这三个盒子,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如果做了一件好事或产生过好的念头、想法,就取一粒黄豆投进空盒;如果做了一件错事或产生过不好的念头、想法,就取一粒黑豆投进空盒。每一个月清点一次,并把结果记在本子上。开始阶段,黑豆往往比黄豆多,后来黄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他的修养也越来越高。“赵概投豆”属于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中的( )。
A. 省察克治 B. 慎独自律
C. 积善成德 D. 知行统一
22. 佛性本有。那么,反观自性,识得本心,便是觉悟,自然成佛,而无须向外追索。以顿悟从方法论上重塑中国佛教哲学的首推( )。
A. 道安 B. 支道林
C. 竺法汰 D. 竺道生
23.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讨论的重点话题,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思考。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这反映了( )。
A.“知行合一” B.“行可兼知”
C.“知难行易” D.“知先行后”
24. 为反驳爱利亚派、论证自己学说的现实针对性,柏拉图提出了( )。
A.“分有论” B.“摹仿论”
C.“通种论” D.“两分法”
25.( )认为,为了说明实体的个别性,需要在实体的形式和质料以外,再设定一个实体的要素。他把这一要素叫做“此性”。
A. 罗吉尔·培根 B. 约翰·邓斯·司各脱
C. 威廉·奥康 D. 弗兰西斯·培根
2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哲学史相关知识。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包括:(1)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2)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3)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4)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5)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赵概投豆”属于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中的省察克治,故选A。
2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哲学史相关知识。据南齐刘虬《无量义经序》,顿悟之说,“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乃支道林,即支遁,安即道安。可见,顿悟之说始于支道林,此即小顿悟。然而,此说虽有经典的依据,但绝非究竟圆满之义,亦与中国即体即用的传统思维大不相合。觉悟真如,就是觉悟道或理,道、理不可说,亦不可分。于是,竺道生提出“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的顿悟义,融会贯通真如和道、理本体,从方法论上重塑了中国佛教哲学。一般认为,道生之说属于大顿悟。总而言之,顿悟是一时之悟、整体之悟,是不分阶段、不借言语之悟,当然也是自悟。以后中国化的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成佛论更为盛行,因为禅宗“识得本心,便能成佛”的主张,远比道生的顿悟论更为简易直截。故选D。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哲学史相关知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了清除革命党内部既不重视理论又缺乏实践的思想障碍,在深刻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反千百年来“知易行难”的思想传统,明确主张“行之非艰,知之惟艰”,对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作了新阐发,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知难行易”说,称之为“孙文学说”。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包含了两方面的思想:一方面,孙中山强调“知难”,意在表明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是非常艰难的,只有在行的基础上将认识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创立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为指导,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能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行易”,意在破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旧观念,反对改良派的改革必须以开民智为先的知先行后说。强调“行易”也是为了鼓舞革命党人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百折不挠,为建设一个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的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的国家而奋斗。C项符合题意;A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知行观;B项“行可兼知”是王夫之的知行观;D项“知先行后”是程颐的知行观。故选C。
2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哲学史相关知识。“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但具有反驳爱利亚派、论证自己学说的现实针对性,而且对于形而上学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柏拉图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打破了爱利亚派在“是者”和“非是者”、“动”和“静”、“一”和“多”之间设置的悖论,使这些基本哲学范畴融会贯通,为哲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C项正确。柏拉图区分两个世界,同时要解释两个世界的联系。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隶属的相,用“摹仿”说明个别事物与相之间的相似。“分有”表示特殊性与普遍性或殊相与共相的关系。“摹仿说”解释了“分有说”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概念)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相似?柏拉图试图说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相的摹仿,而按照意见制造的艺术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A、B项不符题意;区分和集合是辩证法的两条途径:集合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过程,区分是相反的由高到低的下降过程。区分的方法实际上是两分法,它的程序是这样的: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它分成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定义出现为止。D项不符题意。故选C。
2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哲学史相关知识。约翰·邓斯·司各脱反对托马斯把质料当作实体的个别化原则,认为质料属于量的范畴,量是实体的属性,在本性上后于实体,不能反过来把量的范畴作为规定实体个别性的原则。他认为,为了说明实体的个性,必须在实体的形式和质料以外,把“此性”作为实体的要素。“此性不是质料、形式,也不是它们的复合,因为这些都是属性,此性是质料、形式或它们复合物的终极实在。”即在原则上可以把一个事物的本质解释为两种样式:一是概念不可表述的终极本质,即此性,另一个是可用概念把握的本质,即共相。但在现实中,此性和共相不可分割地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理解“此性”的意义必须结合当时哲学争论的理论背景。在关于实体个别化原则的争论中,“此性”是一个取代“质料”、用来表示实体的终极存在和属性的载体的概念: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中,“此性”既不是个别事物,也不是一般本质,而是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故选B。
推荐阅读:
2025军队文职考试公告时间|报名时间|笔试时间|考试信息汇总
推荐查看!
军队文职公告 | 军队文职资料包 | 军队文职报考指南 |
军队文职25年笔试课程 | 军队文职历年考题 | 军队文职历年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