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1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深刻地揭示了( )。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C. 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 D.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一定的线性规律

18.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与( )的发展相伴随的。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传承着“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这些传统文化中同样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统筹全局的重要性

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精神强调了矛盾的共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D.“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蕴含着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

20. 韩非的历史观是( )。

A.“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B.“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D.“奉天而法古”

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相关知识。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故正确答案为B。

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相关知识。题干引言出自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手推磨”和“蒸汽机”是指当时的生产工具,比喻生产力,“封建主为首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比喻生产关系。可见,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故正确答案为A。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相关知识。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交往的水平。孤立、封闭、隔绝总是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而交流、交往、开放则往往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故正确答案为A。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哲学史相关知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当时称邦,其实可以称为“民惟国本,本固国宁”。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体现办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A项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所不愿承受的事物,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B项错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意思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发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C项错误;“爱国如家”出自东汉荀悦《汉纪·惠帝纪》。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先忧后乐”出自西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世者后忧。”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爱国如家”“先忧后乐”体现了“家、国”“忧、乐”的统一,体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D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哲学史先秦哲学、汉唐哲学相关知识。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历史进化观点,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肯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时代是变化的,人们面临的物质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这就是所谓“世异则事异”。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这就是“事异则备变”。他认为,物质条件古今不同,故君主治国并无古律可循,亦无常法可遵。因此,他反对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成不变的。C项符合题意;A项是孟子的历史循环论思想。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意思是说,每经历五百年就一定会有圣王出现,匡世安邦,造福黎民;B项是荀子的观点。荀子认为:“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这就是“古今一度也”之理。也就是说,荀子虽不完全否认历史有量的变化,但却有历史循环论的倾向,“以近知远”含有从现实观察问题的进步意义;D项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天”是不变的,社会最高原则“道”也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所以董仲舒认为必须“法古”,而“法古”就是“奉天”。这就是他常说的“奉天而法古”。这种“奉天法古”的循环历史观无疑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故正确答案为C。

推荐阅读:

2025军队文职中药学笔试跟练1

2025军队文职艺术基础综合笔试跟练1

2025军队文职审计笔试跟练1

2025军队文职社科笔试跟练1

2025军队文职考试公告时间|报名时间|笔试时间|考试信息汇总

推荐查看!

军队文职公告 军队文职资料包 军队文职报考指南
军队文职25年笔试课程 军队文职历年考题 军队文职历年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