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A. 动机 B. 意志

C. 信心 D. 能力

27.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通过“小鸡啄米实验”,得到的迁移理论是( )。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 概括化理论 D. 关系理论

28. 关于社会角色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 B. 社会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

C. 社会角色是根据自我身份自定的 D. 社会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的

29.( )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A. 道德情感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思维 D. 道德行为

30.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B.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C.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教育

D.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2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的分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通常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对社会现象的正义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感、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情感以及国际主义情感等。故B项正确;A项,②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探求是密切联系的;D项,③美感。美感是用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C项为干扰项,排除。故B正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选B。

2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理论。A项,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外周理论):詹姆斯认为,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继而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人们悲伤是因为哭泣,害怕是因为发抖,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所控制的内脏活动尤其是血管活动的结果。他们的观点基本相同,都认为生理变化在情绪产生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故A项正确;B项,坎农-巴德学说(丘脑学说):坎农和巴德认为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丘脑,分别向上向下发出,向上传至大脑,产生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生理变化。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二者都受丘脑控制;C项,阿诺德“评定-兴奋”说:阿诺德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评估-情绪。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对刺激评定的结果,是大脑皮层兴奋的作用。认为刺激经过丘脑后,上传至大脑皮层,在皮层中得到评估,形成主观体验,再将这种态度下传至丘脑,发放到血管和内脏,产生生理变化;D项,沙赫特-辛格(二因素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该理论不否定生理变化和情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三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将该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综上所述A正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选A。

2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能力与技能和素质的关系。能力与技能和素质的关系:(1)三者定义。①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②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即人的各种属性在现实的人身上的具体实现以及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准,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③能力不是技能、素质本身,它是技能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2)三者的区别。①能力、技能属于不同范畴。技能是个体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某种活动的方式,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则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②能力、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技能虽具有概括性,但对某些知识或某种具体技能来说,仍比较具体;而能力是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活动方式和知识活动得的概括,相对较为抽象。③能力、技能的发展水平不同步。相对来说,技能需要有个练习过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技能掌握要晚些。另外,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具备相同水平的技能,但能力却不一定相同。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④素质与能力的区别在于:素质的特点是“内凝”,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所塑造的内在升华;而能力则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实在的呈现。(3)三者的联系。①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赖知识、技能的获得。②能力是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又是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③能力的高低影响技能的水平;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知识和能力又是掌握技能的前提,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④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很相似,它们都是在人的活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综上所述故B正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选B。

2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理论。英国心理学家、统计学家斯皮尔曼在1940年提出智力的两因素理论。他将人的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般因素(称G因素)和特殊因素(称S因素)。G因素是个体的基本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中共同的基础;S因素是个体完成某种特殊活动必备的能力。成功完成某种作业任务都必须同时具备G因素和S因素。故B正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选B。

3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思想体系的中心。①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②知识即道德。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是基于正确的判断,没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知识即道德的教育观,强调道德培养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后世的教育家因此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因为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具备知识不一定就具有道徳,所以知识即道德的观点有着局限性。③自制是德行的基础。自制接近于孔子的克己,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④守法就是正义。⑤身教重于言教。故C项正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选C。

推荐阅读:

2025军队文职中药学笔试跟练1

2025军队文职艺术基础综合笔试跟练1

2025军队文职审计笔试跟练1

2025军队文职社科笔试跟练1

2025军队文职考试公告时间|报名时间|笔试时间|考试信息汇总

推荐查看!

军队文职公告 军队文职资料包 军队文职报考指南
军队文职25年笔试课程 军队文职历年考题 军队文职历年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