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内部审计的报告阶段-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7 11:37:00内部审计的报告阶段内部审计报告阶段又称审计终结阶段,主要有四项工作:(1)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编制审计报告,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反馈意见。(2)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持有异议的,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进行研究、核实,必要时应修改审计报告。(3)审计报告经过必要的修改后,应连同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送交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4)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审计报告提交被审计单位和组织适当管理层,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落实纠正措施;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及时地将审计报告归入审计档案,妥善保存。审计报告的正文,应包括五项要素:(1)审计概况。说明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等内容。(2)审计依据。内部审计是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若存在未遵循该准则的情形,应对其做出解释和说明。(3)审计结论。根据已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4)审计决定。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5)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建议。审计报告的附件,应包括对审计过程与审计发现问题的具体说明、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内容。⒋后续审计阶段后续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直到被审计单位采取了纠正措施,使内部审计人员感到满意为止。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准则》第2500.A1条规定: 内部审计主管必须建立后续程序,来监督并保证已有效实施了管理措施,或者高级管理层已接受了不采取措施的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还在其相关《实务公告》第2500.A1-1条中进一步说明: 内部审计师进行后续审计是指审计师评价管理层针对审计报告中的发现和建议所采取措施的充分性、有效性以及及时性。 控制目标的实现和风险的再评估,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发现和建议后应做出书面回复。后续审计可以书面回复为起点,包括五个基本步骤:(1)审计人员应该仔细阅读书面回复,决定哪些事项值得与被审计单位探讨或澄清,哪些事项需要进行现场审查。(2)与被审计单位探讨回复中不清楚或未作回复的部分,澄清有误解或有异议的审计发现或建议。(3)对纠正措施和与重大审计发现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审计。确定后续审计程序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审计决定和建议的重要性、纠正报告中问题所需要的工作量和成本、纠正措施失败可能产生的风险、纠正措施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安排和时间要求。审计人员应像正常审计一样,将审查工作写成工作底稿,并归档。(4)在进行了探讨、澄清和现场审计等程序后,审计人员应根据改善后的情况或被审计单位表明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措施,对控制环境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5)报告后续审计发现。将后续审计报告发送给审计报告的接受者,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审计工作效果的总结。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报告文学的勃兴-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30 21:20:58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一、抗战初期报告文学1.勃兴的原因: 七七 事变之后,许多作家南下流亡,或参加军队,或亲历残酷的战争,激发了为抗日写作的热情,而当时的人们也渴望文学能更加贴近现实,迅速反映战况,因此,自1937--1940年,报告文学便空前的勃兴起来。2.最初的成就:新闻性的战地报告。丘东平的《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骆宾基的《救护车里的血》、《东线别动队》等。曹白的《这里,生命也在呼吸》等。其他还有丁玲、徐迟、以群、王西彦、田涛、碧野、姚雪垠等人的报告文学作品。3.职业记者的通讯报告:范长江的《台儿庄血战经过》、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他1939 1946年以《大公报》驻英记者的身份,写出了许多反映欧洲人民反法西斯英勇斗争及战时景象的通讯,如《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名篇。二、纪实性散文(人物特写)这类散文文学性比一般报告文学强,也带有时事性,因此极受读者的欢迎。最引人注目的是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该文是记述八路军高级将领贺龙同志的,它不正面表现人物的革命经历和业绩,而以素描式手法勾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与精神品貌,既尊重事实,又采取了一些小说的艺术手法,非常真实、生动而感人。其他纪实性散文还有卞之琳的《第七十二团在太行山一带》、刘白羽的《八路军七将领》、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报告文学与游记-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30 21:13:59第四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一、报告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散文类型。始见于五四时代:《旅中杂感》、《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等,实具报告文学特征。20年代有所发展:《旅欧通信》(周恩来)、《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瞿秋白)等。30年代初,形成初次热潮: 9 18 与 12 8 之后,《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1936年前后,报告文学形成一股热流: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等。二、代表作家和作品1.夏衍的《包身工》:是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作者以阶级分析的眼光,表现了完全真实的新闻故事,并用细致的描写揭露了东洋纱厂这个人间地狱里包身工惨绝人寰的生活真相。2.邹韬奋(1895-1944)是30年代最有成就的新闻作家《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的他的代表作。其作品属于政治性、社会性强的报告文学。3.萧乾4.范长江(1909-1970)1939年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赴西北考察,对西安事变、长征和陕北解放区的报道曾激动了众多读者的心。《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