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4 23:05:13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开始从东南沿深入细致 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香港、上海、广州外,宁波、福州、厦门也相继有外报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和天津两地的报业最为发达。1、广州:《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是广州最早的中文报刊。《广州新报》2、天津:《时报》1886年8月在天津创刊以及英文版《中国时报》3、宁波:1854《中外新闻》4、汉口:1866年《汉口时报》5、《中西闻见录》:1871年外国传教士组织了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1872年该会机关刊物《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由丁韪良主编。内容主要是介绍科学知识,报道各国的近事与商业信息。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6、19世纪60年代天主教在华主办的报纸《香港天主教记录报》后改名为《天主教记录报》是天主教在华的第一份报纸。《益闻录》,《圣心报》1887年创刊,1949年停刊。7、《益闻录》是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办得中文刊物。1879年3月16日创刊,由半月刊转为周刊。李林主编,以时事为主。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改名《格致以文汇报》,1899年简称《汇报》。在政治上支持和公开维护法国殖民利益。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鸦战后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评价?)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创办约180种报刊,总体上是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绝大多数为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还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推行殖民主义道路。为倾销鸦片辩护,鼓吹武装侵略中国,鸦战后,制造舆论。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毕竟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自由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从而使西方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培养出一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捷径。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也随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创造有利条件。2、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思想认识层面、实践操作层面、技术设备层面)3、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点。1)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4)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宫方文书为基本内容。5)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这种外来的新事物同原有的事物同时存在的状况,是东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出现的。报馆内部的明确的分,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而邸报运作属官广告为,设有专设地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设有专业的编辑人员。6)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邸报、京报停留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时,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7)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京报都较小,而外报而向社会发生,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8) 产生以上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4、评价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行 攻心 政策的一部分。早期传教士办报传播西学是手段,其目的是传教;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 教 而 政 ,传教士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了以外国资本主义那一套为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地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 攻心 。但是,在客观上,传教士所办报刊又起到了开化中国人头号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中国革命之歌》-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1 22:21:32在新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中,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是两部有影响的作品,它们集中了全国戏剧、音乐、舞蹈界的精华,经过严肃而认真的艺术创造,展现了中国革命的雄伟诗篇,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典范。同样,这两部戏在舞台美术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64年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创作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它分为序幕八场,集中表现了从 五四 到建立新中国的30年光辉历程。在这演出中集中浓缩了在战争年代、在火热斗争中涌现的好歌好舞,如歌曲《东方红》》《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以及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歌曲《井冈山》《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舞蹈如《葵花向太阳》、《飞夺天险》《游击战争》等这些烩炙人口的艺术杰作,都是一个时代历史风貌的展现。当它们融和到壮丽的史诗中时,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了突出重点、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面。如序曲《葵花向太阳》中,蔚蓝的大海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它与舞蹈配合,形象地展现了葵花向阳、人心向党的寓意,场面宏伟,富于美感。(图12)其他如《星火燎原》、《飞夺天险》、《进军舞》等都创造了富于时代感的情景交融的战斗场面。其中幻灯投影成为创造布景形象的主要语言。幻灯投影这种时空转换灵活、形象性强、能产生真实画面并具有幻觉效果的技术手段,在《东方红》中被用作史诗创作中的主要造型艺术语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转瞬即逝,前后叠合,为这个史诗剧的几十个画面创造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与舞蹈、歌曲的史诗风格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是中国舞台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图13、图14)1984年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是庆祝建国35周年的献礼节目。这个节目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创作的,并得到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与肯定,他在看了演出后说 我看,很好! 他的评价,给从事创作的1400名文艺工作者以极大的鼓励。在近百场的公演中,国内外观众达18万,并通过电影、报刊、图书的宣传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中国革命之歌》表现了从鸦片战争以来145年的中国近代史,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人64年的探索与奋斗。要把这漫长的历史浓缩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创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艺术观念的更新,要求演出具有时代感、现代感,要把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用诗一般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并具有新的审美形态与审美价值。《中国革命之歌》在编剧创作方面,由于经过拨乱反正,对中国革命尤其是对党内的斗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这样就能实事求是地表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的集体智慧,同时也能表现出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伟大实践,这是思想上的开拓与创新。在舞蹈、音乐方面,也努力向《东方红》学习,同时又创造了一批有时代感的高水平的新作品。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突出了创新意识,追求了新与美的结合,综合使用了多种舞台手段,创造了史诗性大歌舞所特有的意境,既有真实环境场面的再现,浓郁的历史氛围,同时又具有形象精练、意境深远、像诗一般的意蕴,是舞台美术创作的又一次开拓性发展。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旧中国电影-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31 15:39:19馆,第一部电影诞生。拍的第一部电影叫《定军山》,主演是谭鑫培,说明第一部片子就是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在一块儿,就是京剧。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到1949年是中国电影拓荒时期和初步形成规模的时期,这一段当中主要出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变化,尤其是30年代以后共产党介入电影业,开展了一个主题电影的工作,就把早期的《鸳鸯蝴蝶片》、《鬼怪片》拉回了现实,投入了抗日和民主的洪流,当时拍的《余光曲》获得了莫斯科电影奖,还有1935年拍的《风云儿女》部片子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比如说《马龙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向着光明的路上飞奔。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歌剧的发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4 20:29:34中国歌剧的发展歌唱艺术及技法学习心得以前对歌剧了解甚少,也不大感兴趣。但这次在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歌剧的发展史,并让我们欣赏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这才让我对歌剧产生了好奇心。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歌唱为主。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戏曲多大300多种,他们具有歌剧性质。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歌剧是指我国近现代出现的新的戏曲音乐类型,又被称为 新歌剧 。他既不同于传统戏剧部,又有别与西洋歌剧。中国的歌剧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色。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从1919年至1944年。这个时期的歌剧或是受 五四 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前者,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第二个阶段是奠基阶段,从1944年至1955年。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第三个阶段是深入探索阶段,从1956年至今。是遵循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十年动乱,新歌剧停止了创作。1976年之后,新歌剧又有了新的突破,如 《伤逝》、《芳草心》《第一百个新娘》等。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课上观看的歌剧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白毛女》。首先是它的剧情真挚感人、催人泪下。他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并且,它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那优美的词、那悠扬又饱含深情的歌以及那婉转流畅的舞,无一不深深打动着我的心灵。其次,它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它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国歌剧的发展,对歌剧的不同风格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多地接触歌剧、欣赏歌剧。